Fun園 Fan Garden



日期: 2024-01-27
天氣: 天陰,能見度低。
相機: Samsung S22

日記:完成大埔古蹟,開始為北區古蹟搜集資料,雖然近幾年已去過許多次,但未至於地毯式搜索,相信還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有待發現。今天先參觀1957年建成的粉嶺公立學校,此校的特色是舊校舍包圍着一個十字形花園,我是看1963年的航拍照時發現,再看現今的影像地圖,竟然沒變過!不過當年學校的四周全是菜田,今日已起滿房屋。鄰近的芬園軍營也變成了警察設施,還有一個SimCity,果然是Fun園。

移步至附近的靈山,那裡有一座1930年代建成的西式大宅,後面是靈山村,成山都是密密麻麻的平房和寮屋,好像徙置區,跟大宅天淵之別。下站是粉嶺樓,補影名為寅峰家祠的祠堂,再過對面馬路,參觀天主教聖若瑟堂。想參觀聖若瑟堂已久,可惜自2018年開始擴建工程,只能隔着圍欄望。上月終於重開,今天才第一次入內,舊聖堂很漂亮。

再穿過靈山村去石湖墟,看看網友介紹的食環署辦事署,此屋的設計頗有懷舊風味,原因正是舊樓,建成年份不詳,但1960年的地圖把它標為「上水酒店」,嚇你一跳,至75年改為社區中心。繼續北上,趕及5點關門前參觀法定古蹟廖萬石堂,然後沿鳳溪學校背後的明渠小路至天平山村,噢,原來部分田野和寮屋已被圍封收地,成為「北都」的第一批犧牲品,還有地主新鴻基的換地申請公告。好不容易才出到來,過河,趕在天黑之前重訪荒廢的華山公立學校,最後回上水站收工。

重修了15年的廖萬石堂

十多年前曾去過上水的法定古蹟廖萬石堂,參觀這座廖族最大的祠堂。它採用傳統三進式設計,簡單來說即是由前中後三間屋組成,三者之間有兩個天井。為何中式的大型祠堂總是這種格局?無他,建築技術不思進取,千年不變,只著眼於細微工藝,不懂得力學計算。人家歐洲的大教堂利用拱券支撑起巨型屋頂,營造龐大的室內空間,中國的建築只懂用樹幹作樑,整條花崗石作柱,長度自然受限,唯有把屋化整為零,如此便出現多進式和多開間式建築,實乃建築技術落後的明證。

更甚的是樹幹木樑會遭受白蟻侵害,如果缺乏保養,一百年未到便屋頂塌下,是故中式祠堂和廟宇每隔幾十年便要重修,更換樑和瓦片,以致古蹟原貌難以保存。當然,由祖堂來管理也難確保持續得到適當的保養,要看當時族人的財力、族中父老的見識與品味,往往用上廉價或/和耐用的現代物料重修,破壞了古蹟的原貌。

說回廖萬石堂,上水廖氏雖有財力,立為法定古蹟也可得到政府資助,但80年代和90年代中的重修不盡如意,牆身被舖上英泥批盪,再畫上假得很的仿磚條紋,令原本牆身是青磚還是花崗石也看不到。不過更大鑊的是結構也出了問題,2009年,中進被發現向右邊傾斜,有倒塌風險,據報自此被封閉了(這些年間我沒重訪,不清楚)。政府找了廣州大學的學者來評估,建議如何修復,工程相當大,要拆去屋頂和橫樑,用機器拉直樑架和山牆,再重建屋頂。

不過工程拖拖拉拉了十多年,又說受疫情影響,復常後又發現中進的兩根花崗石柱出現裂痕(是糾正時用力過度還是原本已有瑕疵便不知了),要從福建訂製新的石柱來更換,結果去年十二月才完工。由2009年起計,廖萬石堂差不多用了15年才回復全面開放,巴黎聖母院大火後的修復比它還快!

上月終於可再次踏足廖萬石堂參觀,欣賞到樑上的精緻木雕斗栱,還有後進的紅石地台,可惜那些假磚牆壁無處不在,很礙眼。中進前部的兩根花崗石柱很乾淨,應該就是新換上那兩根。至於舊的石柱則橫放在花園,已經斷開兩截,幸好香港沒地震,否則豆腐渣工程害死人!

然而,我發現中進另外兩根石柱的基座竟然是以劣質混凝土製造,扮作花崗石雕,並且有剝落跡象。究竟混凝土材料是結構部分還是單單外層飾面?希望有關當局檢查一下,以免類似的結構事故重演!

路線:粉嶺站→粉嶺公立學校→Fun園→靈山→粉嶺樓→聖若瑟堂→靈山村→石湖墟→廖萬石堂→鳳溪明渠→天平山村→華山公立學校→上水站
純影集  Photos







信 義 會 榮 光 堂,建 於 1920 年 代,三 級 歷 史 建 築。








粉 嶺 公 立 學 校,建 於 1957 年。







































































龍 園,建 於 1963 年 前。


<< Last Page Page 1 / 8
Next Page >>

無添加。
香港自然美,何須整色整水?   《相片無添加聲明》
天行足跡 Copyright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