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古蹟檔案館  Heritage Archive
大欖涌水塘 Tai Lam Chung Reservoir
建成年份
評級
觀賞性 難度
1957
-
簡介:面對水荒,殖民地政府早在1937年便決定在大欖興建一個歷來最大的水塘,並委托負責城門水塘的工程顧問公司 Messrs Binnie, Deacon and Gourley 設計和監工。不過受二次大戰和財務問題影響延至1952年才動工,1957年落成。

大欖涌水塘以一條366米長,61米高的主壩、一條弧形土壩和三條分別位於掃管笏、白石坑和小欖峽谷的副壩圍封而成,容量45億加倫,比城門水塘多50%。建築時須遷徙大欖和關屋地兩條村共37户至荃灣,並在工地範圍興建臨時宿舍,在主壩下游開闢石礦場以提供所需石材。

主壩的外層和欄杆以粗面的花崗石磚舖砌,有古典美,相信是本港最後一個以天然石材建成的大型水塘堤壩,核心則是混合混凝土和石塊的防水結構。壩上設有水掣房,其多邊形的設計頗有心思。壩頭豎立了落成紀念碑,由葛亮洪總督於1957年揭幕。

大欖涌水塘的集水區龐大,引水道總長約40公里,西至屯門、東至下花山/荃錦公路、北至元朗公庵寺(穿過黃泥墩水塘)、東北至雷公田(穿過河背和清潭水塘)。此外,來自大陸的東江水以水管穿過粉錦公路和八鄉平原至河背,接入大欖涌水塘的引水道。塘水利用8公里長的隧道經深井沉澱池輸至荃灣濾水廠,1970年加建另一4公里長隧道輸往屯門濾水廠。

除了主壩、水掣房和落成紀念碑等古蹟值得觀賞,大欖涌水塘最為人樂道的是其宏觀景色。水滿時,水塘中的山丘會形成10個小島,給行山界前輩梁榮亨美名為「大欖涌千島湖」。


















水 掣 房

水 掣 房

建 造 水 塘 工 程 的 宿 舍 或 辦 公 室
到訪日期:2013-01-01, 2017-05-14, 2017-12-02, 2018-09-01, 2018-10-13, 2020-07-29, 2021-06-18, 2022-10-04, 2022-12-31, 2023-11-18
<< Return
天行足跡 Copyright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