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古蹟檔案館  Heritage Archive
儒林臺 U Lam Terrace
建成年份
評級
觀賞性 難度
估計1909-13年間
-
簡介:儒林臺近年成為了熱門的打卡點,但坊間對它的歷史所知不多,只有人云亦云,說它曾經是國內文人學者湧港避難的聚居地(名字卻欠奉,難以核實說法),又說是粵語片的取景地點,更多是說政府曾把它易名為「裕林臺」,2016年才改回原名。然而儒林臺建於何時,如何演變,似乎就沒有什麼人提過。

天行也找不到什麼文字記載,但翻查舊地圖和相片卻有發現。1901年的地圖顯示那處的街道和地段佈局跟現在很不一樣,儒林臺的地被縱向劏開兩塊,中間以一條巷分隔。基於地勢考慮,相信兩塊地處於不同高度的地台,可以說是兩個台,由此推測當時未有儒林臺。

1909年的地圖也一樣,但到1913年便起了變化,兩個地台合併為同一地段,中間的巷取消了,即是變成今天儒林臺的佈局。

為什麼要這麼改呢,1922年的精準地圖提供了答案。塊地擴大了,建成了8座住宅,這些住宅不但面積較一般住宅為大,而且設有後座,作工人房和工作空間,由此推測這些屋是給比較富裕的華人居住。這個地段改劃,很可能是發展商看準了商機,將上環半山的地台發展為中高尚住宅區,取代原本低下階層的小型屋。

合併兩個地台就必須重整斜坡,所以今天刻有「儒林臺」那道花崗石擋土牆應該是在1909至1913年之間建造,而「儒林臺」這個優雅的名字也很可能是發展商為新的中高尚住宅項目所改的名字了。事實上,那張1922年的地圖已標有「U Lam Terrace」的街名,那些說「儒林臺」名字源自湧港避難學者的說法似乎站不住腳,出於美麗的聯想居多!天行以為,儒林臺是個徹頭徹尾的地產項目,跟現今的「XX豪庭」差不多。

不過,隨着難民潮的來臨,中高尚住宅也起了變化,原本寬敞的屋前地台給建滿了木屋,可從1972年的相片得知。

儒林臺的花崗石牆和石刻很可能是原裝,有過百年歷史,地台上的花樽形欄杆相信也歷史悠久,有些已毁爛,並寄生了樹木。

然而,石階已給現代地磚代替,面向下坡一邊的擋土牆變成了石屎,翻查1996年的照片(來自Gwulo網站)可見原本是麻石牆,實在可惜。

現時的石欄是水泥為主體,有古典條紋裝飾,扶手則是花崗石面。不過,從96年的照片可見石欄的基座是紅磚砌成,現在卻給水泥批盪封了,略為失去特色。

無論如何,儒林臺的部份建築構造有過百年歷史,刻字和花樽欄杆有特色,我認為應該獲得古蹟評級。













到訪日期:2019-02-06, 2022-07-30, 2024-03-10
<< Return
天行足跡 Copyright © 2024